从黄昏到拂晓,一夜可将分为五更。入夜的定更(一更)和清晨的亮更(五更)都要先击鼓后撞钟,深宵从二更到四更都是只击鼓不撞钟,这就是所谓的 “晨钟暮鼓”。
西安鼓楼
作为古老的报时工具,钟、鼓楼大多修筑在城市的正中心,使钟声和鼓声能够均匀地传播四方,辐射全城。
而所谓“居高声自远”,为了让报时的声音更加悠远绵长,钟、鼓楼往往又建得较高,以西安鼓楼为例,它在基座北面的门额上,还题着“声闻于天”四字——简直是恨不得让上天也听到来自人间的钟鼓声。
洛阳鼓楼
无论是汉唐的长安城,元明清的北京城,还是美丽的凤阳府,浪漫的洛阳城,历史悠久的南京城.......鼓楼似乎成为了一座古城的“标配”。
目前,全国范围内尚存有26座鼓楼,它们大多成型于明清时期,部分由后人修缮或重建,巍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之中。
规制之盛-“实冠天下”
02
在二十六座鼓楼之中,你知道哪一座鼓楼是全国最大的鼓楼吗?
它既不在六朝古都的南京,也不在政治中心的北京,而是存在于安徽的一个小城之中—— 凤阳。
这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,自朱元璋称帝之后,凤阳便成为了明中都,与明南都(今南京)、明北都(今北京)并称明三都,是明朝三大政治中心之一。
洪武二年(1369年),朱元璋在凤阳营造了一座极为奢侈的中都皇城,据《中都志》记载; “规制之盛,实冠天下”,就连后来的紫禁城也是以它为蓝本建造的。
至洪武八年(1375年),明中都鼓楼建造完成,成为了凤阳城中一座地标性建筑。
中都鼓楼在建筑布局上有别于其他鼓楼,一般的鼓楼大都是南北向,但这座中都鼓楼的位置却比较特殊,它是在凤阳城的南部,坐东面西。
它与六里外的钟楼遥遥相望,矗立在中都皇城轴线云霁街的两端,这一特殊位置也表明这是一个以皇家为中心的鼓楼。
03
凤阳鼓楼-“万世根本”
这一座全国最为壮观的鼓楼,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,据《凤阳新书》载: “筑台,下开三券,上有楼九间,层檐三覆,栋宇百尺,巍乎翼然,琼绝尘埃。”可以想象洪武年间的这座鼓楼是何等宏伟壮观,惊鸿一瞥。
鼓楼的台基正中间开有三个门洞,门洞上方的白玉门额里有一行明太祖朱元璋御笔亲书的蓝色刻字 “万世根本”,字体苍劲有力,如龙飞腾,似凤飞舞,在数百米之外也能清晰可见。
据说,朱元璋所题写的这四个大字,明史专家也未能破解其意,它所蕴含的历史密码也为中都鼓楼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。
基座上的楼宇初建时, “层檐三覆,栋宇百尺,巍乎翼然,琼绝尘埃,制度宏大,规模壮丽。登焉则江、淮重湖萦紏渺弥,一目而中都诸山空濛杳霭,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。”中都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堪称国内之最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中都鼓楼的楼宇为“九五开间”的规制,即 “阔九间,深五间”,这是在明清两代只有皇家重要建筑才会使用的, 在国内鼓楼界中堪称绝无仅有。
明崇祯八年(1635年),农民起义军攻占凤阳,据史料记载: “贼焚皇陵,楼殿为烬......纵高墙罪宗百余人”。
鼓楼在连年的战火中只遗留下基座,后于崇祯十二年重建,其规模不减当年。但已失去报时的作用,成为了达官显贵,文人雅士登临观景之处。
清乾隆二十年(1755年)兴建凤阳城时,将此座鼓楼围在了城市之中,成为了繁华的街市。每日, 凤阳城里的居民会从四面八方涌向这片街市,这里逐渐变得车水马龙、熙来攘往。
登楼而望,远山近水,尽收眼底;俯瞰闹市,万千景物,历历在目。《凤阳县志》描绘此为“凤阳八景”之一,名曰 “谯楼归市”。
纵使时光流转,如今的凤阳,旧时的明中都,依旧是安徽人心中一处永恒的坐标。
时至今日,尽管鼓楼早已不是凤阳城中最高的建筑,尽管有些角落在修缮后也已不是当初的模样,但它们依然凝视着这片土地,记录着古城中居民的悲欢离合。
侧耳倾听,仿佛依旧可以听到它晨钟暮鼓的余音,在耳畔响起,百年不绝......
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