猪八戒的“八戒”是哪八戒呢?为什么把出家男子称为“和尚”?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?

猪八戒的“八戒”是哪八戒呢?为什么把出家男子称为“和尚”?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?

据《俱舍论》载,“八戒”,又作八斋戒、八关斋,即以下八种过失:一者杀生,二不与取(指偷抢),三非梵行(男女之媾合,注意不同于五戒中的“不邪淫”),四虚诳语,五饮诸酒,六涂饰香鬟歌舞观听,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,八食非时食(午后之食)。

“五戒”: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淫,不妄语,不饮酒。“十戒”就是把八戒中的第六戒拆分成两条,最后又加上“不蓄金银财宝”。此外,佛家对“戒”和“律”还有分别:“戒”指内在自律;“律”则有外在规范。

佛家有戒、定、慧三种学问,称为“三学”,这里的“戒律”就是“戒”学,以借此达到“禅定”,乃至“般若”。

佛家的“六根清净”指的是什么呢?

佛家用“六根”来说人的六种认识器官,即“眼耳鼻舌身意”六官;“六根”通过接触和加工外物(六尘,即六官所感应到的不同对象),生成六种认识(色声香味触法)。

没有修行的凡人通常只是用眼贪色、用耳贪声、用鼻贪香、用舌贪味、用身贪细滑、用意贪乐境。这不就是庄子说的“与物相刃相靡”和“终身役役”吗?

换用老子的话说就是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”。

如果想改变这种“终身役役”的境遇,就必须清净六根!怎么清净呢?

《法华经·法师品》谓,依受持、读、诵、解说、书写经典等五种行,则可依经典之力量,而使六根清净,并得清净六根后的种种功德。说得再明白点,就是要戒(持戒)、定(禅定)、慧(般若)。

所以“清净六根”就是要你修身、修心,进而通达无卜智慧!什么时候能达到“慧”呢?到达“慧”之后的一个表现就是“六根互通”--任何一根都可以兼备其他五根的效用。

佛家“拈花微笑”说的是怎样一段公案?

话说有一次在灵山会上,大梵天王向佛祖释迦牟尼敬献上金菠萝花,并请佛祖说法。可是,佛祖却一句话也不说,只是拈起一朵金菠萝花遍示会上众人。

当时,会众都不明白他的意思,面面相觑,默然不已。佛祖有个大弟子,叫迦叶,也在会上,整个会上只有他破颜轻轻一笑。佛祖当即说道:“我有绝妙高招,能够直达涅至高境界,可以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,其微妙之处在于:我不立文字,以心传心,教外别传一宗,现在传给摩诃迦叶。”

这就是佛教禅宗里的“拈花微笑”公案,佛祖讲经四十九年,独有此次一言不发。“拈花微笑”也是中国禅宗的第一宗公案,摩诃迦叶也被列为中国禅宗的“西天第一代祖师”。

“拈花微笑”本指以心传心直悟禅理,正是禅宗所谓“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之义;后来也泛指彼此默契、心领神会、心心相印。其实,释迦牟尼这里传示的乃是一种心境,这种心境是纯净无染、无欲无贪、无拘无束、坦然自得、不着形迹、超脱一切,是佛教禅宗说的“无相”、“涅”之最高境界,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,也正好是对这种心境的最好阐释。

什么是“舍利”?

“舍利”有“遗骨”之意。通常指佛陀之遗骨,而称佛骨、佛舍利,后来亦指高僧死后焚烧所遗之骨头。这些骨头有时呈珠状宝石样,且五颜六色。据说,只有佛或得道的高僧大德圆寂火化后才能出现这种结晶体。

呈珠宝样的舍利,颜色通常有三种:白色的是骨舍利;黑色的是发舍利;赤色的是肉舍利。只有佛舍利有五色。

当然这种区分也只是理论上的,得道高僧、大德的舍利于颜色也有五色--红、绿、黄、黑、白,乃至多色的。

从种类上,有全身舍利(全部遗骨收入一处)和碎身舍利(遗骨分置多处者);有生身舍利(佛的遗骨)和法身舍利(佛留下来的教法、戒律,借“舍利”比喻其坚实不坏),那么“舍利”是怎么来的呢?

是一个人通过戒、定、慧的修行,加上临走时自己的大愿力得来的。这修行自然可以理解,那什么是大愿力呢?

就是圆寂前高僧想留下舍利来令信徒供奉。这并不是说发大愿力的这些高僧大多贪恋身后名利,而是在他们看来,这样的舍利供奉有利于人们发善心。因为你天天诚信供奉一个东西,能不心生警惕慈悲、向善之心吗?

所以,留下这些舍利的人是不愿就这样撇下众生独自成佛的,也是大慈大悲的。这有点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的意思。

佛教中的“四圣谛”是指什么?

四圣谛分别是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谛即真理的意思,因此四圣谛也就代表着佛教对于凡尘以及修行的基本观念,代表着对我们三千世界的真理看法。

苦谛,即众生皆苦,不论是天上的天道众生,还是我们人道生灵,以及地狱的受难众生,享福或者受苦的,其本质都是苦的,因为在六道中,就不能免于因缘聚合,轮回无休,一切无常。

苦谛之后是集谛,即探索苦的原因。易经云,穷则思变。众生皆苦,则去探寻苦的原因,即众生有执,有分别相,有执则有住,有住则有灭,五蕴缠身而不知,故此种种因缘生,一切无常起。

探寻原因后则开始实践解决之道,即灭谛,灭者,断除执念,无有分别,灭除烦恼,而增菩提,此灭谛亦是修行之法,是从苦谛集谛之后开始按照佛法修行的第三阶段。

最后是道谛,道者,即是明心见性,得证菩提,现大涅,得无上果,无生无灭,不增不减,寂静无为,即得大圆满正果。四圣谛文字虽短,却揽括了佛法修行的四大阶段,因此成为谛,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。

你知道道士有什么样的戒律吗?

道士当然也讲戒律,而且戒律和佛教徒很像,也可以说是沿袭了佛教的戒律,并汲取了儒家的名教纲常。

比如说,作为道教最重要戒律的“老君五戒”就是指:一戒杀生、二戒两舌、三戒妄酒、四戒偷盗、五戒淫邪。这和佛家五戒近乎一样。

正一宗也有三皈九戒之说,其中“三皈”是指皈依道,得正觉,化化出人天;皈依经,得正法,劫劫度群迷;皈依师,得正行,不堕诸旁生。这完全是佛家“皈依三宝”的变形。

“九戒”是指一者敬让,要孝养父母;二者克勤,要忠于国主(由于起初的正一教是政教合一,所以也可以说是忠于教主);三者不杀,要慈救众生;四者不淫,要正心处物;五者不盗,要推义损己;六者不嗔,不凶怒凌人;七者不诈,不谄贼害义;八者不骄,不微忽至真;九者不二,要奉戒专一。这也完全吸取了儒家的名教思想。

全真教从丘处机开始,有传戒制度,就是说出家道士必须要经过师长的受戒仪式,这有点类似于佛教的剃度受戒。

此外还有“全真出家初度十戒”、“灵宝初盟闭塞六情戒文”等一系列条目,但大致都不离忠孝仁信和顺的范畴。《太上感应篇》恐怕就是最为著名的有关道教戒律的教义的书了。

“真人”指的是什么人?

老子被庄子誉为“博大真人”,庄子被人称为“南华真人”,丘处机被称为“长春真人”。

这些“真人”自然是有道之人,可还是有略微的不同;老子的“真人”是庄子赞叹的,可算得上是“素王”。而庄子和丘处机的“真人”则分别是唐玄宗和元世祖封的,多少带了点官方政治意味,尤其是主持天下道教的丘处机。这种官方认证到明清时代更为兴盛,甚至把“真人”作为一种封号赐给道士,而且这种封号是带有品轶的。

明代真人的官阶相当于二品官,清代相当于正三品大员。

《史记》卷六中有:“真人者,入水不濡,入火不熟,陵云气,与天地久长。”《黄帝内经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说:“黄帝曰:余闻上古有真人者,提挈天地,把握阴阳,呼吸精气,独立守神,肌肉若一,故能寿敝天地,无有终时,此其道生。”“真人不露相”便是这种意思的引申。

此外,“真人”还可以指炼丹时的金丹(“一霎火焰飞,真人自出现。”《悟真篇》),佛家的阿罗汉(“真人,是阿罗汉也。或言阿罗诃。”

《一切经音义》卷八),世俗中的统一天下的真命天子(“始皇曰:吾慕真人,自谓‘真人’,不称朕。”《史记·始皇本纪》)等。

我国古代帝王是如何追求长生不老的?

古代帝王求长生的秘诀就是炼丹。炼丹在早期只是炼“外丹”,即用炉鼎烧炼金石,然后配制成药饵,做成长生不死的金丹。这种炼丹术又称为“黄白术”。东汉魏伯阳著的《周易参同契》,用阴阳论述金丹,被誉为“万古丹经王”。

东晋著名道教仙家葛洪对当时流传的外丹加以总结,著有《抱朴子》一书,将外丹分为神丹、金液、黄金三种,并称“金丹之为物。烧之愈久,变化愈妙。黄金入火,百炼不消,埋之,毕天不朽。……能令人不老不死”。南北朝时外丹得到进一步发展,唐代时达到兴盛,出现了孙思邈、陈少微、张果等炼丹家,服食外丹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。但是外丹的炼丹术不易掌握,丹药也多含毒性。宋代以后外丹就渐渐衰微--就在外丹逐渐势衰时,另外一种“丹药”逐渐兴起。这种“丹药”的炼制是以人身为炉鼎,身上的精、气为药物,以神为炉火,在自己身中烧炼,使精、气、神不散而成“圣胎”--在丹田处形成的某种有形物。这种“丹药”称为“内丹”。内丹始于隋唐,兴于宋元,开了气功的先河。

什么人会把空气当饭吃呢?

理论上是可以的,因为《庄子》一书中就载有“餐风饮露”的神人。在实践上也是有的,因为道教养生上就有“服气”一说。

在道教中,“服气”是一种养生方法,主要是要人锻炼自己呼吸,达到入多出少的效果。这种出入之间的一多一少的差异就好像是人在服食“气”一样,所以叫做“服气”,亦称为“食气”、“行气”。那怎么锻炼呢?

《抱朴子·释滞》说道:“初学行气,鼻中引气而闭之,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,乃以口微吐之,……常令入多出少,以鸿毛着鼻口之上,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。渐习渐增其心数,久久可以至千。”《道藏》中也有《服气经》、《服气口诀》、《服气精义论》等关于服气养生的法诀。这种锻炼有什么好处呢?《淮南子·坠形训》说:“食气者,神明而寿。”

《论衡·道虚篇》引道家说:“食气者,寿而不死,虽不谷饱,亦以气盈。”如果说“不死”还是一种夸张,那实际上以养生达到长寿还是可能的。“服气”本来是关乎于己的养生之术,现在则是追逐欣羡外物的用语了,比如说表示佩服某人、赞叹某事。

道士可以结婚吗?

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,不出家的又称“居士”。金、元以前,都是不出家的道士,没有必须出家的道士。金代全真教等创立后,才有了出家制度(即丘处机的传戒制度)。道士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。

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,不结婚,素食,住在道观里,男为道士,女为道姑,皆蓄长发,拢发于头顶挽成髻,可戴冠,男道蓄胡须。而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,吃荤,大部分为不出家的道士,也称火居道士,少部分为出家道士。

不出家的正一道士,一部分在宫观活动。也有一部分没有宫观,为散居道士;没有宫观的散居道士,一般情况是平时穿俗装,住在家中。正一道士为男性,不蓄长发和胡须,发式与俗人相同,他们不穿道装时,看不出是道士。

此外,正一派弟子须经过授箓才成为有资格的道士,而全真派弟子则须经过授戒。授、授戒均有严格规定,仪式非常隆重。道士也是有级别的,像受朝廷册封的“先生”、“真人”等,这些被册封的道门领袖是有品轶的,例如明代真人的官阶相当于二品官,清代相当于正三品大员。“方丈”则是道门老大,要戒行精严,德高望重,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;“监院”则是道门总管,要才全智足、通道明德、功行俱备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佛教初传北方时,僧侣也会被称为“道士”。

我国古代真有“全真七子”吗?

历史上还真有“全真七子”,他们分别是马钰(号丹阳子,被封“丹阳抱一无为善化真君”)、谭处端(号长真子,被封“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”)、刘处玄(号长生子,被封“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”)、丘处机(号长春子,被封“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”)、王处一(号玉阳子,被封“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”)、郝大通(号广宁子,被封“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”)、孙不二(号清净散人,被封“清净渊贞玄虚顺化元君”)。他们的师傅就是开创全真派的王重阳。这都和金庸小说中一样。

不一样的是,他们是以“道行”闻名当时,并非什么武学大家。他们继承王重阳“三教合一”的精神,仍以《道德经》、《般若心经》、《孝经》作为信徒必读经典。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,不尚外丹符,主张性命双修,先修性,后修命。

而且他们各有发展,例如丘处机创立了龙门派,改“单传秘授”为“公开传戒”,受成吉思汗敕书虎符,主持天下道教;王处一创仑山派;郝大通精通《周易》,流传华山派;孙不二,开清净派。

顺便说一句,这七个人大多是名门世族子弟。

道教都信奉哪些神灵呢?

道教的最高神是“三清”尊神,即掌管清微天玉清境的元始天尊(又称天宝君)、掌管禹余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(又称太上道君)、掌管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(又称太上老君)。他们治下的“三天”均是从“大罗天”里生出来的。

至于“一气化三清”的说法最早始于《封神演义》,说的是太上老君与通天教主斗法时,太上老君用一口气化出三个法身的故事。

后来的传说则认为“三清”均是元始天尊的化身。也正是因此,元始天尊的塑像一般都会出现在道观正殿的正中央位置。

“三清”之下一等的神仙就是“四帝”了。“四帝”中的老大是我们熟知的“玉皇大帝”,总掌天道;接下来三者是:中央紫微“北极大帝”,协管天地经纬、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;勾陈上宫“天皇大帝”,协管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,主持人间兵革之事;后土皇地(又称“后土”),是协管阴阳生育和山河万物之美的女神。这“四帝”也像“一气化三清”一样存在着不同的说法。除了上述说法,还有“四极大帝”一说,即北极紫微大帝、南极长生大帝、西极天皇大帝、东极青华大帝。

接下来的一些神仙就不说级别了,其中“八仙”恐怕最为我们熟知了。

佛家的“看破红尘”中的“红尘”是指什么?

古代时的“红尘”一词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。出自东汉文学家、史学家班固《西都赋》的诗句中:“阗城溢郭,旁流百尘,红尘四合,烟云相连。”大意是说,“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(红尘),从四方合拢,充满全城,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。”

后来,“红尘”演变成了“繁闹尘市”,作“人世间”解释,并首先被佛家使用,在佛经中多处出现指凡俗尘世的“红尘”一词。《红楼梦》开篇阐述石头的来源时说:“原来是无才补天,幻形人世,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,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。”这充满神秘色彩的描写,正是来自佛家的神话故事。

你知道“三宝殿”是哪里吗?

三宝殿也叫三宝地,指佛教的三个活动场所。佛教以佛、法、僧为三宝。以佛讲法,僧保守之,此三者有互相联系的神圣关系。

通俗些说,佛指大知大觉之人(也有说法说,佛指释迦牟尼);法即是佛所说的教义;僧指继承和宣扬教义之人。三宝所在之殿当然就是三宝殿了,即佛教信徒登场做法事的地点“大雄宝殿”;佛家珍藏经书、经典之所“藏经楼”;还有僧人“燕息(即和尚等出家人睡觉之意)”的“宁静禅房”。

“三宝殿”只有大规模的寺庙才有,像少林寺、栖霞古寺、普陀寺等。这三处地方,是清静高洁的佛教重地,不可随意乱闯,所以也就有了“无事不登三宝殿”的俗语,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,只要登门,必是有事相求。

照礼教说,发生了什么事才应去三宝殿呢?初一、十五拜佛诵经当然要去;新年、节日祈福祭天必定要去;战争、灾荒、婚丧、生日、病痛……常要求神拜佛肯定要去;法事、仪式、招魂必要拜佛上香、请僧人出庙,也必然要去;躯体康复、考试中举、生儿育女因许愿还愿也要去宝殿……可见,无事的话,谁会去“三宝殿”骚扰呢?

你知道佛教的重要法器“木鱼”的由来吗?

木鱼是佛殿里的法器,是一种木制品,剖木为鱼形,中凿空洞,敲之发出声音。

关于木鱼的来由,僧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:远在汉朝时期,皇帝派慈光大师和两个僧徒去西天取经,历尽千辛万苦,在取经归途中,乘船渡海之时,突然风浪大作,一条恶鱼张着大口朝船扑来,船头上的经书被大鱼一口吞掉,两僧徒跃身入海与大鱼搏斗,结果了大鱼的性命并将它拖上船头。

刹时间,风平浪静,阳光灿烂,大鱼身躯化为污水流入大海,只剩下鱼头摆在船头上。慈光师徒带着大鱼头返回佛寺,为了讨还经卷,每天敲打大鱼头,口念“阿弥陀佛……”。

日复一日,大鱼头被敲得粉碎,后来只好照着大鱼头的模样做了个木头的,天天敲打。就这样,敲木鱼诵经成了佛家的习惯。

为什么把出家男子称为“和尚”?

“和尚”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,在印度,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“乌邪”,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,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。它的意思就是“师”。

和尚本是一个尊称,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,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。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,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。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,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,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。

观音手里拿着的净瓶和柳枝有什么寓意?

从隋、唐开始,便盛行一手持柳枝,一手持净瓶的观音造像。民间的杨柳观音,辄称柳枝为杨枝(在植物学上杨与柳不同:杨叶向上,柳叶垂下),把二者混淆,但在隋唐时,二者皆有洁净与祛病的含意,现时所称之杨枝甘露,实应为柳枝。净瓶内盛净水,象征净化身心。其后观世音的柳枝甘露,便成为民间最受喜爱的形象。据说观音手中的柳枝“可医病,显示可解除苦难”。

《隋书·真腊传》载:“每旦澡洗,以杨枝净齿,读诵经咒。”观世音遍洒甘露法水,令众生了悟菩提,是代表慈悲为怀,普洒佛法。但后来民间大众误以为那是掌握天气晴雨的法宝,于是每逢旱天便纷纷向观世音求雨。

你知道什么是开光吗?

开光这种仪式源自道教及民俗,由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中国原有的文化影响,所以便接受这种仪式,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。但是,开光仪式所具有的内涵则是佛教特有的提升。现代有的人往往忘记开光的内涵,而偏重追求仪式的隆重,这是执事废理;或者有的人认为开光仅是一种仪式,没有什么实在的价值,这是执理废事。这两种现象都属偏见,佛法提倡事理圆融、事理无碍,所以我们在举行开光仪式时,不要忘记这种仪式的内涵,不仅要开佛像眼,更要开我们众生的心眼,开发内在般若智慧。只有这样,才能契合佛教的真意。开光只是个表相、表法,为的是更多人开自性之光,这才是开光的真正意义。

佛教为何经常提到莲花?

莲花,又称荷花。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。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,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。

据说,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,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。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,长得像天仙一样美丽,性情温和贤淑,与国王情深似海。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,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,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她的腹中。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预感到菩萨化作一头白象入胎。

日后,身怀有孕的摩耶夫人脸上,微微泛着红晕,那色彩鲜艳的绿色领口花边像一片莲叶,她的脸儿像一朵绽开的莲花。后来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降生佛祖时,百鸟群集歌唱,天乐鸣空相和,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,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像车盖一样的莲花。

佛祖一出世,便站在莲花上,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,并说:“天上天下,惟我独尊。”这天正是四月八日,以后就成了佛教的“浴佛节”。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,起座向北,绕树而行,“观树经行”,当时就是一步一莲花,共十八莲花。每当他传教说法时,坐的是“莲花座”,坐姿也成“莲花坐姿”,就是两腿交叠,足心向上。

在佛经中说,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以上。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,因为它生长于污泥,绽开于水面,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一层涵义。而莲花除了莲瓣,还有莲蓬、莲子,莲蓬可观赏,莲子既可食用又可繁殖,栽培更多的莲花。莲花开放于炎热夏季的水中,炎热表示烦恼,水表示清凉,也就是在烦恼的人间,带来清凉的境界,这都是莲花所表征的美德。

所以,比喻从烦恼得到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人,都是莲花化生的。

我国历史上的五大佛门皇帝都是谁?

历史上信佛好佛倡佛的皇帝很多,这里列举的是与佛门最有渊源的五位皇帝。

1.南朝梁武帝萧衍

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,信奉道家学说,后皈依了佛门,成了虔诚的佛门弟子。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。梁武帝的所作所为,完全是一个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。

2.杨坚

隋文帝对于佛教的恢复,以致佛教在中国的正式化、国家化、制度化出力不小。此外,隋文帝在五台山大建佛寺,使其成为了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。著名的少林寺曾经一度毁于北周,经隋文帝重建,得以复兴。

3.武则天

佛像雕塑在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高峰,龙门石窟就是典型代表。80卷《华严经》译本武则天亲自作序。武则天奉佛,更主要的目的是为自己广积功德。

4.朱元璋

朱元璋本人虽当过和尚,但对佛法并不了解,而且十分忌讳别人提起他早年当过和尚这件事。

5.顺治

史载顺治确实曾在宫中落发,意欲出家,后被劝阻。接着,又特命近侍太监吴良辅作为替身,替他出家,到悯忠寺为僧。无论出家案真伪,在人们心目中顺治都算得上是一个至性的佛门皇帝。

中国佛教的“四大名山”分别是哪几座山?

1.五台山

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,位于山西省五台县,南距山西省太原市230公里,北距五台山火车站48公里。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,环基250公里。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,青庙住和尚,黄庙(藏传佛教寺院)住喇嘛。五台山过去有360座寺庙,到1956年时还有124处,其中青庙99处,黄庙有25处,菩萨顶寺是传说中的文殊菩萨居住处,为五台山黄庙之首。现存寺庙40余处。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,台怀镇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,寺院一个挨着一个,显通寺、塔院寺、菩萨顶、殊像寺和罗侯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。

2.普陀山

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,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。如此美丽,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,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。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,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。全岛面积12.5平方公里,呈狭长形,南北最长处为8.6里,东西最宽处3.5公里。最高处佛顶山,海拔约300米。普陀山作为佛教圣地,最盛时有82座寺庵,128处茅篷,僧尼达4000余人。来此旅游的人,在岛上的小径间漫步,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。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都气氛,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,而这种色彩,也正是它对游人有较强吸引力的所在。

3.峨眉山

峨眉山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,位于四川中南部,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境内,距成都约160公里,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处。高出五岳,秀甲天下。在我国的游览名山中,峨眉山可以说是最高的一个,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。山体南北方向延伸,绵延23公里,面积150平方公里。长久以来,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。她古雅神奇,巍峨媚丽。其山脉绵亘曲折、千岩万壑、瀑布溪流、奇秀清雅,故有“峨眉天下秀”之美称。1996年12月6日列入《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》。

峨眉山相传是释迦牟尼身旁的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。峨眉山原为佛道两教并存的宗教重地,东汉之初,山间便有了第一座以药农舍宅为寺庙的“初殿”。后来历经晋、唐、宋续建和明、清两代发展,连绵百里的山峦,先后兴建佛寺200多处,僧众达数千人。随着佛教兴盛和道教的衰微与绝迹,峨眉山遂成为以“菩萨信仰”为中心的佛教圣地。由于历史变迁,现在峨眉山景区内尚存十余处古寺,如报国寺、万年寺、仙峰寺、洗象池、金顶等,寺院内的佛教徒依然保持着正常的宗教生活。

4.九华山

九华山寺宇林立,香烟缭绕,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;九华山风光旖旎,气候宜人,是旅游避暑的胜境。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,九华山独领风骚,以“香火甲天下”、“东南第一山”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。

九华山位于安徽西部青阳县城西南,方圆约百公里,号称九十九峰、十八景,鼎盛时期,寺庵一百五、僧尼三四千。九华山群峰争峙,却玲珑秀丽。佛教兴起迟于洛阳白马寺六百多年,之所以成名,除了它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外,应归功于诗仙李白和高僧金乔觉。李白应邀游山,远眺九峰如天赐九莲,触景生情,诗赞“妙有分二气,灵山开九华”,引来了历代文人雅士,于是“九华名遂闻于天下”。稍后,朝鲜半岛新罗国高僧金乔觉,渡海来九华修行,传说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,普度众生,“远近焚香者,日以千计”。俗话说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”这是有一定道理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风雨

【TERA】特权不删档测试FAQ
mobile bt365体育投注

【TERA】特权不删档测试FAQ

🌊 08-14 💨 阅读 8831
自胡梅尔斯后,格纳布里是德国首位在世界杯头球破门的球员
mobile bt365体育投注

自胡梅尔斯后,格纳布里是德国首位在世界杯头球破门的球员

🌊 07-10 💨 阅读 8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