痙厥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,是指由於大腦皮層受到強烈刺激而引起的短暫性、陣發性、全身性或局部性肌肉強直性收縮。痙厥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抽搐、角弓反張、口吐白沫、四肢僵直等。
痙厥在中醫古代被稱為「癇」、「羊癇」、「羊角風」等。《黃帝內經》中記載:「諸痙而瘛者,皆屬於肝。」認為痙厥的病因主要與肝臟有關。《素問·痙濕暍病》中說:「肝主筋,筋急則痙。」認為痙厥是由於肝氣鬱結,筋脈失於濡養,導致筋脈拘急而發病。
痙厥在中醫古代被認為是一種危重症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死亡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:「痙厥者,急當救之,不救則死。」因此,在古代,治療痙厥是醫家的重要課題。
中醫治療痙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針灸:針灸可以疏通經絡,調和氣血,緩解痙攣。
中藥:中藥可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祛風通絡,緩解痙攣。
推拿按摩:推拿按摩可以疏通經絡,緩解肌肉痙攣。
拔罐刮痧:拔罐刮痧可以活血化瘀、祛風通絡,緩解痙攣。
痙厥是中醫古代疾病,但至今仍有一定的發病率。如果出現痙厥的症狀,應立即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: